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AI成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题

NOW168财经网讯:昨日(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浙江乌镇开幕。做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成为各互联网公司大佬的主讲题目。其实,早在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一文,文中提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研究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可以说,此次互联网大会各路大佬的发言,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中国国家战略。百度、阿里、腾讯……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均在人工智能上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在各路大佬的演讲中,人工智能并不会威胁到人类。

其中值得留意的是,苹果CEO蒂姆•库克是首次参会,也对AI威胁论发表了观点。库克称很多人都在谈论AI,自己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却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他认为科技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创造机遇,但确保科技富有人性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这也是苹果非常重视的一项责任,为此苹果竭尽全力降低进入App生态圈的门槛。

库克说:

“我们必须为技术注入人性,将价值观注入到技术中,实现对社会、对家庭更美好的承诺。”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大会开幕式上再次对技术表示尊重:

“我们要相信技术,我们要拥抱技术,我们不应该害怕技术会冲击我们昨天的既得利益和冲击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我们应该主动拥抱技术”。

在马云看来,过去30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30年,我们将把机器变成人,但最终应该让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

“未来30年,互联网将不再是互联网公司的互联网,互联网是所有人的互联网。如果说过去20年互联网从无到有,那么未来30年,互联网将‘从有到无’,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没有人能够离开网络而存在。另外对网络空间、对数字经济与其担心,不如担当。”

马化腾称:

过去一年,数字经济是创新最快的经济活动,全球互联网公司都站在了风口上,获得了高速发展,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中,7家科技公司里有5家互联网公司。

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表示认同,他认为:

“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很关键,技术驱动也很关键,AI也是重要驱动力”。

在他看来,AI并不是只有大公司才能实现。雷军说:

“这是个开放的时代,每个公司都有机会,谷歌的AI开源,AI竞争也很激烈,谷歌的开放让技术共享,快速推动各个国家和企业的发展。”

除了企业大佬的演讲,还有政府重要部门的领导在会议上报告。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发表演讲表示: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企业积极性和活跃度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产业初步形成了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陈肇雄指出:

在创新驱动方面,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迈入新阶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数据的积聚、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智能化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逐渐发展为新的通用技术,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带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和共同选择。

从上述互联网企业大佬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演讲我看可以看到下一代科技革命已经来临,中国互联网公司已蓄势待发。

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会有怎么样的走向,我们应重温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文件,这份文件值得中国的大企业及小微企业的领导者们细细思考。

以下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分要点:

1、规划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2、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包括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等。

3、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包括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基础器件等。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衔接,在“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发展。

4、加快脑科学与类脑计算、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大数据等研究。

5、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产业智能化升级。

“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智能软硬件。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突破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

智能机器人。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研制和推广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

智能运载工具。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建立试验鉴定、测试、竞技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高性能软件建模、内容拍摄生成、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建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融合应用。

智能终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鼓励开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物联网基础器件。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攻克射频识别、近距离机器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低功耗处理器等关键器件。

大力发展智能企业

大规模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企业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和模型库,开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推广应用智能工厂。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企业。在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优势领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领军企业和品牌。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

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重点引进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结合各地区基础和优势,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相关产业布局。鼓励地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企业、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在人工智能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组织开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试验,探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园。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加快培育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依托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地区,搭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创新平台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

本文经新华经济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投资者应谨防ICO、变相ICO!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